普仁大和尚:为佛教为道场 肩负使命筑金台
发布日期: 2018-06-10 浏览量: 34,050 次浏览
育僧才利有情 躬身弘法为众生
记西园戒幢律寺普仁大和尚
据清代大学者钱谦益在《牧斋有学集》中记载,西园寺鼎盛时期占地340余亩,常受戒度僧者5000余指。清代张紫峰以诗赞叹西园寺为“名贤五百芳邻接,第一姑苏选佛场”,寺院昔日之兴盛可见一斑。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到本世纪初,西园戒幢律寺占地可使用面积仅剩50余亩,四周被居民楼和工厂等包围,空间不断被压缩,出入道路狭窄,周围环境嘈杂,已无昔日鼎盛时期之气势和规模。普仁法师担任住持后,为满足了新时期佛教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意识到寺院建筑文化遗产对于一座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极具前瞻性地为寺院规划了宏伟的蓝图,担负起道场复兴的重担,近二十年来多方奔走,日夜辛劳,为寺院发展和建设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努力。
1998年至2010年:动迁寺院北面居民楼及相关建筑,征用和收回土地10600余平方米,兴建集教学、研究、弘法、修行、办公、交流、接待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大楼——三宝楼,总建筑面积近15000平方米;
2003年至2005年,收回寺院前花园土地,完成了万余平方米的前花园整治工程,恢复了历史上从正门进寺院的传统;
2006年至2008年,兴建戒幢佛学研究所宿舍楼,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
2006年,搬迁留园社区办事处和7户居民,收回文革期间寺院东侧消防通道内被占用的土地1400平方米;
2007年至2012年,征用和收回寺院天王殿前西侧19900.8平方米土地及仓库;
2009年至2016年,征用和收回寺院西花园西边15342.7平方米土地,用于兴建教育禅修楼,总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地上16000平方米,地下6000平方米)。
透过西园寺档案馆提供的上述数据资料,我们可以窥测到西园寺近二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寺院格局不断完善、寺院环境不断提升……西园戒幢律寺,这座有着七百余年历史的江南古刹,在新时期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
这些不断变化的数据也见证了普仁大和尚近二十来的辛勤付出:每一个春夏秋冬,为佛教为道场,他不辞劳苦、多方奔走,奠定了西园寺可持续发展的千秋伟业。每一个寒往暑来,育僧才利有情,他勾画出了西园寺弘法利生的宏伟蓝图。
一、青年出家 亲近大德继往开来
普仁大和尚,俗名郑成銮,1957年9月生于福建省福安市一个佛教世家,于1980年12月在苏州西园戒幢律寺依明开长老披剃出家。1982年9月在西园戒幢律寺依明开长老受具足戒。1980年12月至1983年3月在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学习,毕业后分配到西园寺常住。亲近前两任住持明开及安上长老,深得两位长老言传身教,继承二老高尚品德。
普仁大和尚初在西园寺从事藏经楼管理工作,后历任寺院会计、副寺、监院等职,并先后兼任西园寺服务部主任、苏州市佛教协会总会计、市佛协理事、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市青年联合会常委、金阊区人大代表、苏州市政协委员。期间于1995年5月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第九期中青年爱国宗教教职人员读书班学习。现任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苏州市佛教协会会长、苏州西园戒幢律寺、北塔报恩寺住持,苏州市人大代表。
普仁大和尚出家至今三十多年,精进学修,默默耕耘,从基层一步步做到寺院住持,以勤奋和智慧书写了新时期寺院发展的新篇章。1997年9月西园戒幢律寺前任住持安上老和尚圆寂前在遗训中将自己一生修学及西园寺多年的发展概括为“道风、学风、家风”的三风建设。普仁大和尚自1998年9月担任西园寺住持以来,对道场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不仅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并与时俱进地加以充实和完善,将“三风建设”具体表述为以“坚持一个原则、强化两项实践、培养三类人才”为主要内容的“一二三育人工程”,即坚持“以戒为师”为根本原则的道风建设、强化“以学导修、以修证学”为实践内容的学风建设、培养“弘法、修证、管理三类人才”为重点的家风建设,强调从律仪生活中培养僧人形象、从禅定修行中增强信心道念、从闻思经教中树立正知正见。把西园寺的发展理念落实在继承传统、适应时代、开拓未来,为佛教新世纪合格人才的培养及道场建设确定了明确的目标。普仁法师近二十年来用功办道,让西园戒幢律寺这座古老的寺院在新时期焕发出勃勃生机,在道风建设、僧伽教育、社会弘法、基础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二、继承传统 道风建设卓有成效
作为传统注重戒律的道场,自茂林律师奠定西园寺注重戒律的传统后,西园寺历代住持都非常注重戒律,严持戒律。茂林律师“凡我弟子,严持戒律。宗主念佛,深信因果。有不道者,摈之出寺”的遗训,一直被西园寺僧众奉为圭臬;广慧长老“兴废之基,乃在戒律,宗风一堕,莫可追挽”的遗训,一直警策着西园寺的僧众;明开长老“政策要像政策,干部要像干部,庙要像庙,和尚要像和尚”的“四像”理论,为西园寺道风建设提出新的方向;安上长老“道风、学风、家风”的“三风”建设丰富了西园寺道风建设理论。
近二十年来,普仁大和尚不仅全面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以身作则,并与时俱进,不断对道风建设的内涵加以充实和完善。在寺院进一步深入开展以“坚持一个原则、强化二项实践、培养三类人才”为内容的“三风建设”,强调从律仪生活中培养僧人形象,从禅定修行中培养信心道念,从闻思经教中树立正知正见,不断推进“以教育促进道风建设,以管理保障道风建设”两项基本原则,在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均围绕着寺院的发展理念,始终把寺院定位为一个学修的道场,把促进道风建设作为衡量各项工作的标准,杜绝商业化对寺院的影响,不搞经忏佛事,保持寺院的清净与良好的学修氛围。并逐步朝着“建设清净庄严道场,构建和合精进僧团,培养如法如律僧才”三个奋斗目标不懈努力。
三、不辞劳苦 僧才教育硕果累累
普仁大和尚很早就意识到僧伽教育是现代丛林发展之本,1996年开始协助前任住持安上老和尚创办戒幢佛学研究所,同时延请济群法师前来主持研究所的教育工作。老和尚圆寂后,普仁大和尚挑起重担。为了尽快完成研究所的批复程序,普仁大和尚通过多方努力,历经艰辛,1999年7月中国佛教协会同意并支持西园寺申办旨在培养高级佛教人才的戒幢佛学研究所(中国佛教协会教字【1999】第091号)。随后2001年8月国家宗教事务局同意苏州西园寺开办戒幢佛学研究所(国宗办【2001】133号),并要求“研究所要立足佛学研究,学修结合,培养和造就爱国爱教且具有相当佛学造诣的高层次僧才”。至此,戒幢佛学研究所完成了所有的审批手续,成为培养佛教高级人才的正规院校。
研究所创办伊始,办学条件简陋,普仁大和尚凭借着把“色身交给常住,性命托付龙天”的坚定信念,本着把个人融合到道场、佛教、众生中去的精神,克服诸多困难,始终牢记安老的遗训,任劳任怨的做好研究所的各项工作。1999年礼请德高望重的赵朴初居士担任名誉所长、茗山长老担任所长。现任名誉所长明学长老齿德俱尊、德高望重,所长济群法师学修有成、著作等身。当时,研究所还邀请了教内知名法师、学界知名学者在研究所授课。研究所还尝试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和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合作,有效的解决了当时研究所师资力量匮乏的局面。
自1998年起,普仁大和尚便开始规划建设三宝楼与研究所宿舍楼,动迁寺院北面居民楼十余栋200余户,以及煤球厂、煤球店、煤气变压站等,收回土地万余平方米,建设集教学、研究、弘法、修行、收藏、接待、交流、办公于一体的三宝楼。从居民楼拆迁到三宝楼方案设计、论证、审批历时六年,过程纷繁复杂,普仁大和尚投入了大量的心血,终于在2003年正式动工。2010年,以教学楼为主体,面积达一万五千平方米的三宝楼正式竣工并投入使用。图书馆、电教馆、教研室、会议室、教室、禅修室等一应俱全,办公条件和设施基本实现了电子化、网络化。期间,2005年占地面积五千平方米的研究所宿舍楼也正式委托香港俞宗翘工程师设计,同时建筑项目的立项、审批等各项工作也全面展开。2008年10月可容纳二百余人入住的研究所宿舍楼竣工并投入使用,大大提升了研究所师生的住宿环境。
在普仁大和尚的高度重视下,在研究所所长济群法师的带领下,研究所以“造就僧才、研究佛学、弘扬佛法”三大任务为使命,培养“弘法、修证、管理”三类人才;以“悲智双运,自觉觉他”为所训,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为佛教界培养了大批人才,在教育、科研、弘法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四、科学规划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自1998年普仁大和尚担任住持以来,为了完善传统寺院的布局,满足寺院新时期培养人才和弘扬佛法的需要,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西园寺逐步恢复和兴建了照壁、福德桥、智慧桥、山门殿、钟楼、鼓楼以及前花园的万余平米整治工程、兴建三宝楼和研究所宿舍楼,这一系列工程的完工,使得寺院传统布局日臻完善,同时对保护西园寺文物、培植苏州风景名胜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新建筑规划设计时,普仁大和尚意识到传统寺院建筑实用性较弱,可看得多可用得少。通过长期以来在传统寺院的学修经验,结合多地调研,以及考虑到佛教在新时期发展硬件设施的需要,大和尚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建筑理念: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要有所发展和突破,着眼于新时期佛教事业的发展,新建筑既要与传统寺院建筑相协调又要具备现代建筑使用功能。西园寺是历史名城中的省级文保单位,在人们对传统建筑理念比较注重的氛围下,要想让自己的想法得到支持实在不容易。就三宝楼方案审批来说,用普仁大和尚自己的话说:“审批这一关,简直像登天一样难”,很多领导和专家担心高大的建筑与传统建筑矛盾,新建筑不应比大殿更高大。为了不留遗憾,普仁大和尚不辞辛苦,通过多方的努力,希望大家能够看到未来佛教事业发展的巨大空间和实际需要。在阐发自己的建筑理念时,普仁大和尚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大殿是寺院的中心和主体,三宝楼好比孩子,只是孩子比父亲长得高,这一定是父亲乐于看到的。他进一步解释,传统寺院的建筑就应该是后部宽宏,形成屏障,尤其是依山而建的寺院,殿堂自然是一座比一座高。经过不懈努力以及多方论证和研讨,领导和专家最终理解并接受了三宝楼的建设方案,前后经过十二年的努力,融教学、研究、弘法、修行、办公、交流、接待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三宝楼终于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而今日看来普仁大和尚当年的坚持是何其正确,综合大楼三宝楼与传统寺院建筑浑然一体,巍峨庄严,像一张太师椅护翼整个寺院。近年来不少宗教团体和场所相关负责人到西园寺来参访,尤其对西园寺三宝楼建筑特别感兴趣,的确三宝楼堪称当代佛教寺院创新建筑的标志。整个建筑紧紧围绕着道风教育弘法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继承传统,契合时代,其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
(1)继承优良传统;
(2)突出时代特色;
(3)整体风格协调;
(4)注重实用价值;
(5)便于科学管理;
(6)表达佛教内涵。
三宝楼与研究所宿舍楼建筑面积达二万三千平方米,这两组建筑有效地完善了寺院传统中轴线的布局以及寺院在新时期发展的实际使用需要。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寺院中轴线格局基本完善,但由于历史原因,寺院周边环境凌乱,与寺院古建筑群不相协调,同时随着寺院僧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弘法事业的全面展开,到寺院学习佛法和体验宗教生活的人越来越多,现有的基础设施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使用需要。为保护文物、完善西园古刹名胜,以及新时期寺院发展的需要。2009至2014年,普仁大和尚经过6年锲而不舍的努力,在上级领导关心以及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征用和收回西园寺西花园西边原苏州一药厂15342.7平方米土地,同时在该块土地上的教育禅修楼建设工程的审批手续申报也在同步进行,到2014年8月13日所有建设手续办理齐全,8月15日正式破土动工。工程由三幢楼组成,总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地上16000平方米,地下6000平方米)。这一工程已经完工,在硬件上为寺院周边环境整治、文物保护、西园古刹风景名胜的完善以及寺院在新时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推进寺院长期、有序、可持续发展,普仁大和尚对寺院未来的发展进行整体科学规划,即:把寺院重新划分为“朝圣区、教育办公区、弘法区”三个部分。中轴线建筑以及西花园是朝圣区;寺院东翼建筑以及三宝楼、三学楼、三德楼建筑群是僧人学修和教育办公区;三慧楼、三福楼以及未来准备筹建的部分是弘法交流区。弘法交流区主要用于接待社会各界人士来寺体验,以及日常各项弘法交流活动。未来的西园寺将以更加优美的环境、更加便利的条件,致力于让越来越多的人听闻佛法、了解佛法,从佛法中受益、清净身心,改善生命品质。
五、与时俱进 寺院管理日趋科学
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各个方面快速发展,佛教事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佛教寺院在规模、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均达到新的高度,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前新问题。普仁大和尚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以“三风”建设理念为指导,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积极借鉴社会先进管理经验,不断进行管理模式创新,进一步提高了寺院的管理水平,促进寺院更好地发挥作用。历年来上级领导到西园寺检查验收各项工作总是给予充分肯定,也授予了寺院众多荣誉。早在2001年寺院档案就被省档案局评为三星级先进集体;国家宗教局推进创建和谐寺观教堂,西园寺也是首批获此殊荣;2015年江苏省宗教局推进星级宗教活动场所创建工作中获得五星级宗教活动场所的荣誉;早在苏州市创建国家文明城市中也被评为先进集体等等。
在普仁大和尚的带领下,西园寺在人事管理上,形成了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特色,贯彻“唯才是举、唯德是尊”的用人方针;在财务管理上,严格贯彻《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督管理办法》和《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形成电算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管理;在档案管理上,以“科学化、制度化、现代化、标准化、专业化”为指导原则,对各种档案资料分门别类的整理存档;普仁大和尚在消防、创建、综治、环保、文保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对消防工作的重视,不断加强安全意识,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始终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执行“工作到位,责任到人”的原则,保证了寺院的平安、稳定。
六、多措并举 弘法利生法雨普施
“弘法是家务,利生是事业。”多年来,普仁大和尚一直坚持以祖师大德为榜样,以利益众生为最终目标,结合时代需要,努力贯彻寺院“一二三育人工程”的发展理念,即坚持“以戒为师”的一个原则,强化“以学导修、以修证学”二项实践,培养“弘法、修证、管理”三类人才,以不断完善与充实寺院实力,坚持不懈地开展各种弘法活动,继承佛陀遗教,实践佛陀精神。
在普仁大和尚的带领下,西园寺从1998年开始,逐步地开展各种弘法活动,最早是在西园寺的下院定慧寺定期举办佛学讲座活动,随后西园寺又开办网络佛学班。2005年开办青年佛学进修班,用两年时间系统学习七门佛法课程,进修班共计招生三届。在普仁大和尚的重视下,在西园寺首座济群法师的带领下,2007年又开办了面对全国的菩提静修营,静修营已经连续举办11届。2015年菩提静修营正式营员达到800人,义工200余人。通过不断努力、依据不同信众的需要,寺院实现了全年每个星期都有面对信众的弘法活动,极大地方便和满足了信众的学佛要求。通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西园寺特色的弘法模式和经验,呈现出“常规化、现代化、年轻化、专题化、系统化”的特点。
针对现代人的生活水平普遍较高,多数人对物质要求也较高的现状,为方便接引信众,不断创建寺院优美环境,普仁大和尚投入大量的精力用来改善弘法硬件环境。先后修建了三宝楼、教育禅修楼,重新装修了相关房屋,并配备了投影仪、空调等,以方便各界人士能在相当舒适的环境下学习佛法。尤其是三宝楼的建设,对西园寺的弘法能力有了极大地提升,其中,戒幢讲堂可以容纳800人,音像灯光配备齐全,为举行大型弘法活动提供了保障。普仁大和尚还非常重视图书馆的建设,位于三宝楼中的戒幢图书馆,整洁明亮,安静舒适,为研究所师生查阅资料、看书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新修建的教育禅修楼作为寺院硬件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满足大型法会期间信众的住宿需求,为寺院在新时期弘法事业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保护文物 完善恢复古刹风貌
2003年,有关部门准备进行上塘河两岸的景观改造,要收回西园寺御赐牌坊周围的土地。事情猛来,时间紧迫,普仁大和尚立即向有关部门打报告,要求保护这一个全国重点寺院、省级文保单位、历史古刹的完整。
普仁大和尚找到市政府等相关部门领导,要求保护西园寺的完整性。通过多方的努力,终于得到各级领导的理解,同时也引起了各级领导对西园寺的关注。由此,普仁大和尚进一步又提出恢复西园寺的历史风貌,这不但是对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对古刹的保护,而且对苏州城市风景名胜的完善、对外交往形象的树立,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件事情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2003年开始,西园寺进行前花园改建工程,在农历9月19日(观音菩萨出家日)破土动工,历时一年三个月,于2005年春节竣工,前后恢复和兴建了照壁、双桥、山门殿、钟鼓楼,以及完成万余平米的前花园改造,并协助73011部队在寺院照壁南面修建了寺院的配套工程——万余平方米的停车场,恢复了从正门进入西园寺的传统。
定慧寺是唐代古刹,苏州市文保单位,1958年被苏州塑料七厂占用,在1997年城市改造中经上级有关部门商定作为西园寺下院。普仁大和尚接管定慧寺后,前后历时四年,兴建了山门殿、天王殿,修复了大雄宝殿,改造了玉佛殿讲堂、僧宿等,并塑造殿堂佛像。2000年1月27日,寺院举办佛像开光庆典并正式对外开放。目前寺院常住僧人近十人,充分发挥了宗教活动场所功能,在满足信众宗教信仰需求、文物保护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北塔报恩寺作为苏州历史最悠久的寺院,始建于三国时期,有近1800年的历史,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落实宗教政策以来,苏州市佛教协会一直都很重视,西园寺前两任住持明开、安上长老,以及灵岩山住持明学长老、寒山寺法主性空长老也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历史的诸多原因,关系始终没有理顺。2008年普仁大和尚兼任住持以来,通过多方努力,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终于在2014年12月31日北塔公园管理处全面移交由北塔报恩寺统一管理。2015至今对原来用于商业方面的房屋做些调整,并在文物管理部门和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按照“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年久失修的后花园建筑以及中轴线部分建筑牌坊、山门殿、华藏世界和走廊等进行保养性修缮,并对寺院电路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改造,同时对相关人事工作做了重新安排等。今后的北塔报恩寺将立足于佛教本位,注重道风建设,以弘扬佛法为己任,积极承担构建和谐社会、净化社会人心的责任。
“欲成法门龙象,先做众生牛马”。普仁大和尚始终以祖师大德为榜样,继承前两任住持明开、安上长老的精神,一心为道场、为佛教、为众生,并始终对佛教事业充满着信心和热情。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道风建设、教育弘法、管理等方面都下了大工夫,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佛教寺院在新时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赢得了政府、信众和社会各界的认可与支持。
普仁大和尚为三宝楼前的照壁亲笔题写的“悲智双运、自觉觉他”八个大字,正是他几十年学修、做事的心得,以此来教导年轻的僧众,弘法利生既要有慈悲,也要有智慧,想要觉悟他人,自己先要有修行,而他本人也正是这样实践的。普仁大和尚的工作间里挂着这样一副对联:“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好做人。”无我、利他,这正是普仁大和尚日常行持的真实写照。
《普仁大和尚:为佛教为道场 肩负使命筑金台》有5个想法
发表评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web4bangladesh.com
Copyright © 2018-2020 苏州西园戒幢律寺
赞叹大和尚的功德!
也感恩有你的参与禅!
感恩三宝,感恩大和尚,感恩编辑的法师和义工师兄们,了解了西园寺一路走来的不易,非常感动?
看到第六项时,前面的一句“弘法是家务,利生时事业。”里面的“时”不知是不是笔误。
“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感恩提醒!如果以后发现有不确定的信息,可以通过官网页面的底部菜单内容纠错专栏方式进行提交信息:内容纠错:http://www.web4bangladesh.com/201808/13594.html,谢谢!
“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感恩提醒!如果以后发现有不确定的信息,可以通过官网页面的底部菜单内容纠错专栏方式进行提交信息:内容纠错:http://www.web4bangladesh.com/201808/13594.html